(27日下午,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郭建勛教授在紅網演播中心以“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為題,開講湖湘大學堂。)
  
  (郭建勛教授認為屈原作品中透露出濃濃的“鄉國之情”。)
  
  (來到紅網演播中心現場的湖湘大學堂觀眾。)
  早先報道:湖湘大學堂5月27日開講屈原紅網全程網絡直播
  紅網長沙5月27日訊(記者 陳宗昊)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今天下午,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郭建勛教授在紅網演播中心以“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為題,開講湖湘大學堂。紅網全程網絡直播了郭建勛教授的演講。
  屈原歷史上確有其人
  
  作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自沉汨羅江後的兩千年來,無數個圍繞他的話題為後人爭論。郭建勛教授首先以“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其人?”破題,講述了自上世紀初期,四川學者廖季平對屈原質疑,其後包括胡適、朱東潤以及日本學者對屈原是否確有其人爭論的過程。
  “要否定屈原的存在,首先要推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真實性。”郭建勛教授列舉了司馬遷、賈誼、桓寬等人著作中對於屈原的記載,他認為這些產生於西漢、時間在司馬遷前後的文獻,完全可以構成證據鏈,作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佐證材料,從而說明這篇文獻的真實可靠。
   從“鄉國之情”到愛“民族之國”
  
  郭建勛教授把屈原的“鄉國之情”的歸於楚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發展歷史,他認為深戀故土已成為楚人的傳統性格,再加上屈原偏執重情的詩人氣質、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對鄉國的愛戀顯得更為突出。屈原作品中的“受命不遷”,“深固難徙”(《桔頌》),“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哀郢》)正是這一感情的真實表露。
  但是,郭建勛教授提出,屈原的愛國精神不是自我的主觀產物,而是在漫長的接受過程中,經由後人的擴張和提升,從而發掘出來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精神資源,而其根源正是這種特別突出的“戀鄉”情結。演講中,郭建勛教授列舉了從宋代洪興祖到朱熹對屈原的“鄉國之情”逐漸提煉上升為愛國精神的過程,即愛“宗族之國”到愛“民族之國”。
  “我們完全有理由大張旗鼓地宣傳屈原的愛國精神,不過作為宣傳者和教育者,首先應該知道屈原的愛國精神是怎麼形成的,這樣才有說服力,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獨立的人格魅力
  
  “屈原人格最本質的東西不是愛國精神,也不應該是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屈原人格的核心層面,是一種超出世俗與常人的獨立意識。”演講中,郭建勛教授認為,屈原的“獨醒”與“獨憂”與他的“獨立”精神密切相關:“獨醒”,實際上是一種超出常人的意識和洞察力,一種把握時代脈搏和預測未來的超前意識。它是屈原實現完美人格的前提,也是他走向自沉悲劇的起點。
  郭建勛教授列舉了《楚辭·漁父》、《橘頌》和《離騷》中的記載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屈原的獨立人格,主要指他為保持人性的尊嚴,而決不與世俗妥協同流的高峻和超拔。”對比道家和儒家的觀點,郭建勛教授認為屈原對於世俗的態度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重的孤獨感和自豪感。
  儘管郭建勛教授一再強調,自己絲毫也不鼓勵人們去對抗環境,去效法屈原,更不希望人們去輕生。適應環境是生存的前提,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我也不希望人們過於順從世俗,隨波逐流。在物欲橫流、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已經嚴重淡化的當下,假如能偶爾想到屈原以及他的獨立精神和正直品格,或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還能保留一點精神的凈土和古典的情懷吧。”
  演講的最後,郭建勛教授回答了現場觀眾和紅網網友提出的問題,包括“屈原到底是湖北秭歸人還是湖南漢壽人”、“《離騷》和《九歌》為什麼區別那麼大”、“屈原作品對後世文學的影響”等,特別是有紅網網友問“屈原是否與唐伯虎一樣,都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郭建勛教授也詳細回答了自己的觀點。  (原標題:湖湘大學堂今日開講屈原的鄉國之情和人格魅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hfqow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